时评

善事义当为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11-26 08:15:09
分享至:

  “善事义当为”出自宋代邵雍《为善吟》,意为行善是道义上应当为之事。“义”凸显了行善的非功利性、道德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
  中华文明始终将善行义举视为塑造民族品格、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石与精神基因。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,提出“仁者爱人”的伦理思想,强调个体对他人、社会的关怀与责任。孟子以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来表达对善行的倡导。曾子以“人而好善,福虽未至,祸其远矣”阐述善行与福祸的辩证关联。《周易》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说明行善与传家久远的关系。三国刘备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提醒世人勿轻小善,从细微处铸就大德。如今,“感动中国”“中国好人榜”等上榜人物以及众多凡人义举的身边榜样,正在书写当代中国新的义善篇章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孟子提出“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”,认为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”。正因善乃“我固有之”,故人人都有做善事的潜质,关键看内心是否有主动、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。为此,要多做省察克治、反求诸己之功,存善念、去恶念。一旦善念萌发,当及时敏锐察觉,存养之、扩充之,将本性善念转化为持久意志,正所谓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”。对于恶念、私欲,也要如“猫之捕鼠”般,目之所及即爪之所至,不使毫发潜伏。北宋赵概以每日“投豆自察”的方式来存善去恶,涵养心性;赵抃每夜焚香告天,对不可告之于天的“恶念”,绝不去做。他们这种对“起心动念”的深刻觉察,为后人存善自省提供了借鉴。

  善念是根,行善是果,将内之善念化为外之善行,让行善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、本然的反应和行为习惯,而非功利之举,用实际的善举提升个人道德境界,并感召、带动他人行仁施善,从而引领社会风气向善向好。在2025年“中国好人榜”上,不少平凡人的故事感人至深,其中有十几年义务帮助藏族同胞架起温暖就医桥的西藏教师桑珠;有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救起落水母女3人的陈帅伟;有几十年省吃俭用为村民修路办实事的96岁老党员邵本道;有无怨无悔四十多年如一日照料5位重疾亲人的王惠珠……他们是寻常巷陌里留下的不寻常身影,是平凡岁月里跃动的温暖星火。他们用自己的善德义举温暖、照亮了他人,也给社会注入一股强大的正能量,给更多人以榜样和力量,成为他人学习的楷模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的是真心实意的付出、不求人知的无私奉献以及无怨无悔的恒久坚持,善已深深融入其血脉之中,行善已成为性之本然。

  涓滴之善,终成大德。每个人多一点恒久坚持的善行付出,定能有力推动形成国家、社会层面的大德,为构建一个善意流转不息、互助温暖前行的社会注入源头活水。(余足云)

>>><<<

善事义当为

2025-11-26

  “善事义当为”出自宋代邵雍《为善吟》,意为行善是道义上应当为之事。“义”凸显了行善的非功利性、道德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
  中华文明始终将善行义举视为塑造民族品格、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石与精神基因。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,提出“仁者爱人”的伦理思想,强调个体对他人、社会的关怀与责任。孟子以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来表达对善行的倡导。曾子以“人而好善,福虽未至,祸其远矣”阐述善行与福祸的辩证关联。《周易》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说明行善与传家久远的关系。三国刘备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提醒世人勿轻小善,从细微处铸就大德。如今,“感动中国”“中国好人榜”等上榜人物以及众多凡人义举的身边榜样,正在书写当代中国新的义善篇章。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孟子提出“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”,认为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”。正因善乃“我固有之”,故人人都有做善事的潜质,关键看内心是否有主动、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。为此,要多做省察克治、反求诸己之功,存善念、去恶念。一旦善念萌发,当及时敏锐察觉,存养之、扩充之,将本性善念转化为持久意志,正所谓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”。对于恶念、私欲,也要如“猫之捕鼠”般,目之所及即爪之所至,不使毫发潜伏。北宋赵概以每日“投豆自察”的方式来存善去恶,涵养心性;赵抃每夜焚香告天,对不可告之于天的“恶念”,绝不去做。他们这种对“起心动念”的深刻觉察,为后人存善自省提供了借鉴。

  善念是根,行善是果,将内之善念化为外之善行,让行善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觉、本然的反应和行为习惯,而非功利之举,用实际的善举提升个人道德境界,并感召、带动他人行仁施善,从而引领社会风气向善向好。在2025年“中国好人榜”上,不少平凡人的故事感人至深,其中有十几年义务帮助藏族同胞架起温暖就医桥的西藏教师桑珠;有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救起落水母女3人的陈帅伟;有几十年省吃俭用为村民修路办实事的96岁老党员邵本道;有无怨无悔四十多年如一日照料5位重疾亲人的王惠珠……他们是寻常巷陌里留下的不寻常身影,是平凡岁月里跃动的温暖星火。他们用自己的善德义举温暖、照亮了他人,也给社会注入一股强大的正能量,给更多人以榜样和力量,成为他人学习的楷模。从他们身上,我们看到的是真心实意的付出、不求人知的无私奉献以及无怨无悔的恒久坚持,善已深深融入其血脉之中,行善已成为性之本然。

  涓滴之善,终成大德。每个人多一点恒久坚持的善行付出,定能有力推动形成国家、社会层面的大德,为构建一个善意流转不息、互助温暖前行的社会注入源头活水。(余足云)